所谓“韵味”,在今人的眼里,不像从前那样备受重视。现实环境一变,一切都得随着变,跟上了这个“变”,才叫“现代”,或者“先锋”。假如有以不变应万变者,至少不是正常的人。现在人们欣赏画的标准大有别于从前了,变化之大可谓移步换形。比方说古人赏画,无非都在不大的房子里,张灯钉壁而弓背弯腰,揣摩良久于是快然,快然于那种神致、那种韵味。这足够了,他们好像没有离几十米远看画的习惯,所以长于品韵,不以气力相高。今人则不同,毫不经心画两笔,却要堂而皇之地挂到美术馆中,动辄数百米的大厅堂,于是所谓作品效果,它的视觉冲击力,便来唬人了。这就是避实就虚,或叫扬长避短。自打“冲击力”一叫座,那个“力”就首先冲击了“韵”。大多展览留给人们的印象几乎全是傻、大、黑、粗,用时尚的话说,这就是对“韵”的颠覆。这种颠覆究竟有多大意义,我不想多言,但总不能丢弃艺术应有的品质。其实古今无异时,无论过去、现在,一幅高品质的画作,有无冲击力并不重要,关键还是看韵味,韵味就是品质。
一个能画出好画的人,只要展开一张宣纸,仿佛就展开了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那些积久的修养,立刻使情、意、思得以串联,使心理幻境与现实映像在精神上得以更高的浓缩。笔墨韵味的彰显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流动在这两者之间得以生化。所以韵味的呈现,虽然更多是一种抽象因素,但它有一定的物质存在,决非是凭空捏造的。
有人倡为“新写意画”,不讲笔墨韵味,以为那是中国画的材料——宣纸之罪,这想法,好像是矫枉过正,其实是无的放矢。宣纸不会说话,更不会妨碍我们情绪的流露,但它会制约低级和庸俗的心理。也就是说,它在某些方面是有限定的。在这一限定下,恪守什么、讲究什么、摒除什么,也都是一种自觉,没有谁去干涉,也没有谁非要左右。假如我们真要贴近这张宣纸,真正对它有所悟会,就会发现它早就暗示我们不会因给它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而显得特殊,同样也不会因放弃这些花样而降低艺术境界。相反,花样越多、花招越高,距离真实的情感便会越远,就好像一块玻璃,半透明把你隔在窗外,你想倾听自己的感觉?还是要叩问自己的心灵?就总隔着这层东西,不会成全你的想象。
哪怕是那张不能言语的宣纸也在不断地暗示和提醒我们不能没有反思,不能放弃对传统写意画品质的思考。承接历史上好的东西,不是保守,更不是迂腐,而是一种精神延续。不要说我们自己有那么悠长的历史,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我们承担,就连美国那样一个没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都反反复复拼命地给自己的历史涂红贴金。一个美国佬希尔斯这样说:
“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对待传统应该相当慎重,传统不应仅仅被当做是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做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我希望着重指出,传统应该被当做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在现代,人们提出了一种把传统当做社会进步发展之累赘的学说,这是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错误。如此断言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认为人类可以没有传统而生存,或只消仅仅按照眼前的利益,一时冲动,即兴理智和最科学知识而生存,同样是对真理的歪曲。”
我如此不厌其烦地征引他的话,意在针对某种谬说。比如“传统写意画重韵味而缺乏冲击力,大都难以成为展览艺术”云云,多么缺乏常识!一则古人画画不是为了展览,也没有现在如此庞大的美术馆;再则以古人的聪明智慧即使把眼光停在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上,我想也未必比现代人做得差(同时又决不会失去笔墨韵味),如果按那种谬说,现代写意画一味追求展览效果,不讲韵味,就不仅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是理直气壮的,这是极幼稚而可笑的结论。退一步说,“韵味”与“冲击力”并不矛盾,为什么不可以既保持韵味,又保持冲击力呢?针对传统写意画而言,倘若真正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研究,便是面对它所呈现的问题,也都该在当时的语境中寻找答案,它与现代写意画重开幅效果、画面缺乏韵味的现象无关。
所以我们不要把个人因素,贫乏或者惰性统统归罪于历史或假托于时代,以放任自身。这起码缺少一颗诚心!我想,假如我们抱以诚恳的态度去面对中国传统写意画,它就像一面镜子,它展现出的价值世界和精神境界,用白寿彝先生的话说:“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的实质,绝对不在于什么凝固不变性或停滞性,而恰恰在于中国文明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
回到“韵味”本身,它关乎性情与文化,既是个人修养的展现,又是集体记忆的呈示,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或 拭。当然,简单地把韵味归之为用笔用墨的讲究,也容易陷入技术主义。它最终还是心灵的形式,或者说,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外化。换言之,笔墨中所蕴含的能量所以能感人心灵,就因为它本身就是心灵的产物,它从心灵中来,又到心灵中去。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